游客发表
习近平总书记把战略全局放在世界变局的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,准确把握世界变局给中华民族复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,在世界变局中开创新局,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。
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。忠恕作为为仁之方,固然很重要,且是心灵修养的关键之处,但还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,还没有达到超伦理的高度。
从心灵哲学的角度说,勇是一种高度凝炼、高度升华了的意志力,这种意志力是理性化的,也是持久的,不是凭一时意气用事的,如匹夫之勇。情感是人类心灵活动的重要方面,是人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。人们经常说,孔子是一位政治伦理说教者,孔子的学说是政治伦理型哲学,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。因为这不是一般的认识问题,而是关乎如何做人的问题,为何完成理想人格的问题,也就是心灵境界的问题。天命是一个动态词,具有客观性,又有目的性(但不是神学目的论),作为道德之源,它是先验的,又是内在的。
天德便是人的德性或道德的来源,具有形上学的意味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。其历史层面的内容,当然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,但它所开启的人类同情心、真诚恻怛之心这一基本精神,却具有超越历史的永久价值。
在德性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,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,德性不是由于自然而产生的。到了现代,随着康德形上学的被批判,在解决伦理道德的问题上又重新回到情感上来,特别是科学哲学家,提出所谓情感主义伦理学,认为伦理是由情感决定的。21世纪人类将面临许多新问题,而人与自然的问题可能成为最重要的问题。事实上,亲亲之孝首先是一种最真实最原始的自然情感,这是人类共有的真情实感,孝只是这种真情实感的最初表达。
但这绝不意味着仁只限于孝悌,或者仅以孝悌为仁。人既不可自大,也不可自小。
当然,人所特有的东西是最好最珍贵的东西。这虽然不是操作层面的问题,但是对于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具有极重要的指导意义。孔子所谓为己之学,就是如何实现仁德的实践之学。人之所以为仁,即在于此。
人只为自私,将自家躯壳上起意,故看得道理小了佗底。仁民爱物之说,是儒家的一贯思想,后儒张载说:天地之塞吾其体,天地之帅吾其性,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人不是孤独的存在者,人并不孤独,他最先受到的是父母之爱,因此也报之以爱,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亲情。更重要的是,在亚里士多德那里,心灵和身体是分开的,把它看成和身体混在一起,是不合理的。
对情感的这一理解与柏拉图是一致的。这才是儒家天地万物一体说的全部内容,也是它的最终实现。
孔子仁学的意义,还在于将人视为目的而不是工具,在于尊重别人的人格与尊严。孔子的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,而不是责任伦理,但也有相通之处,德性的实现就是责任,就是义务,而且以人是目的(康德语)为前提。
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这种区别,看起来确实是很难公度的。事实上,中国儒家的德性伦理包含着宗教伦理与规范伦理的某些内容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它与宗教伦理、规范伦理没有任何关系,不能进行任何比较。反过来说,忠恕之道将人视为目的,并不意味着以此代替人的生存之道。仁的德性是一个生长、发育和成长的过程(王阳明称之为渐),既然如此,就必然有个发端处,如树之发芽、苗之萌蘖。二者综合起来,就是天地万物一体的全部意义。
儒家仁学不是人类中心论的,正因为如此,它将为普遍伦理提供最重要的理论基础。当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他是在生命的关怀中存在的,而不是被抛入一个无边无际的荒漠之中。
人只有实现了自己的德性,才能生活得有意义,也才能实现和谐的共同秩序。这一点不忍之心就是仁的根苗,人人皆有,看人能不能扩充而已。
首先,在何谓伦理的问题上,不同民族、不同国家及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式,因而有不同的理论形态。我们绝不能因生态问题出现在当代而拒绝吸收这些精神资源。
[9] 西方后来的灵肉二元论,与亚氏的学说不是没有关系的。孝不只是形式化的仪式,甚至不只是物质上的赡养,更重要的是要有敬爱之心,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,这样自己才能心安,安与不安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情感的重要标准。这种伦理学已经受到麦金太尔等人的批判。这一点是很重要的,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,其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。
孔子认为,人是有尊严的,人的尊严是不能侵犯的,所谓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就是把别人看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去对待。二、从忠恕的层面看仁 孔子关于仁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[3]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[4],这就是忠恕之道。
所谓差异性原则,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原则,是自然情感发展的必然过程,并没有什么奇怪。[8] M. 怀特:《分析的时代》,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。
[1] 孝是研究孔子仁学的切入点。它既是建立在人类共同情感之上,也是建立在人类的尊严之上。
但是在美德方面,我们由于首先运用它们才获得它们,正如在技艺方面的情形一样。由于人和万物都是天地的儿女(乾称父,坤称母),人与万物的关系就不是一般地保护与爱护,而是非常亲近的关系。人类能够结成社会,也能够结成文化共同体,进而能结成地球村。王阳明的良知说,将人的主体性推到极致,但其宇宙论的意义只是生,其真实内容则是仁,其主体自觉便是知,其最高目的是至善,其最终实现的不是别的,正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境界。
他将德性与智性、实践与知识作了明确的区分,并且将使自己变好作为人生的重要目的。这是一种更广泛的生命意义上的不忍之心,有了这种不忍之心,在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上就会有一种道德意识、道德义务。
将万物视为人类的朋友与伴侣,这是对仁民爱物说的进一步发展。[11]《古希腊罗马哲学》,第323页。
放这身来,都在万物中一例看,大小大快活。从后者说,只有人才推,即推其仁于万物,以参赞天地之化育,这正是人的使命和天职。
相关内容
随机阅读
热门排行
友情链接
友情链接